当前,危废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产业资本、国企、上市企业等不断涌入市场。从年初至今,环保上市公司危废行业并购案例就有近20起,涉及交易金额约50亿元。但是,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过度投资现象也引起了业内忧虑。
危险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威胁大,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国家在政策层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5年年底,两高司法解释出台,明文规定“非法倾倒3吨以上的危险废弃物,即可认定环境污染罪”。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修订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危废处理市场进入爆发式成长期。
正面
一方面,可期的利润和相对垄断的优势,吸引了跨界资本“热钱”涌入,加剧了项目并购速度;而另一方面,环境监管的力度空前,环保督察整肃市场,各地设施规划纷纷出台,危废利用处理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市场分析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发布及监管趋严的影响,我国危废处理处置的产能在高速释放,地方危废项目也不断增多。危废行业潜在的千亿需求,有望在未来5年内快速释放。这种高景气度、高盈利性,正吸引众多跨界者强势进入。
根据统计数据,除了主营业务为危废处置的东江环保外,目前伊宁至少十余家上市公司先后跨界布局该领域。其中,雪浪环境和东方园林通过外延并购快速扩张,其危废板块已经开始贡献业绩;高能环境、瀚蓝环境、巴安水务、金圆股份、康达环保等公司,也纷纷进入危废行业。
E20环境平台国际发展部负责人潘功表示,危废处置企业需要非常高的专业化程度和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更多的央企、国企对资源进行整合,进入这一领域,除了带来资金,还将提升专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危废处置正规性、安全性都将有所提升。
反面
不过也有与之截然相反的说法。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不少原本不做危废处置的企业纷纷瞄准这个市场,一是看好其非常可观的利润;二是行业处在发展初期,群阀混战,都在先行“占地”。而随着跑马圈地的加速,也导致了行业出现技术、人才能力短缺,利润率下滑、实际处理能力不足、恶性竞争等局面。
“危废行业处在初级阶段向快速发展的过渡期,企业快速加入,但处理规模普遍较小。”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永鹏指出,全国危废企业近3000家,持证企业平均资质规模不足3万吨/年,十大龙头企业总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不到10%,危废处理行业整体呈现“散、小、弱”的特点。此外,行政区域性特点明显,处置能力高度分散。
专家指出,危废处置能力高度分散,其主要原因是危废运输技术不够成熟,远距离运输风险较大。再者,一般危废项目经营许可证由各省分别颁发,跨省开展业务需要办理严格的跨省转移报批手续。
此外,行业的高壁垒也令垂涎危废行业的企业望而却步。1)资质壁垒,危废行业受政府监管,收集、转运、处置都需许可证。2)资金壁垒,无害化处置的万吨投资在6000-8000万元,且回收周期长一般要3-5年。3)管理壁垒。4)技术壁垒,危废种类多、处理难度高,其技术是各种工艺的整体组合,需要多年管理经验、技术积累。
反思
让企业和行业应该反思的是,在市场快速增长,净利润普遍较高的利好下,怎样才能防范风险,做到真正安全、规范处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危废行业正在处于偿还历史欠账的阶段。“危废处理处置的专业性强,门槛高,之前这一行业历史欠账较多,安全、环保等方面工作与监管方需求存在差距。现在国家对危废处置的环保要求明显提高,同时危废处置市场也十分火爆,过去没爆发的问题现在很可能集中出现。如果要规避风险,就要更加注意项目的特殊性、敏感性和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