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产业新闻
泉企抢先布局垃圾分类产业先机
更新时间:2019-07-12 14:35:42      来源:泉州晚报      浏览量:
  今年6月,我国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提出,这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进入7月,上海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未来几年垃圾分类将在全国全面普及。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处理系统。泉州产业界早已捕捉到这一信息,从前端的分类垃圾袋到中间的垃圾中转,再到后期的分拣处理,已经有企业捷足先登,提前布局。
 
  政策垃圾分类已近在眼前
 
  前不久,垃圾分类看似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如今已近在眼前。住建部日前发文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也开始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类,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虽然此次46个重点城市名单中没有泉州的名字,但是一直将生态建设、绿色建设放在首位的泉州早在2017年就出台《泉州市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积极在各地开展试点工作。
 
  垃圾分类,关系着地球生态,关系着绿色可持续发展前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此前早已在日本等国家推行多年。数据显示,随着垃圾分类立法工作的推进,10年内,该产业的规模将壮大到2000亿元至3000亿元。受到政策的引导及对绿色产业前景的预估,此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布局垃圾分类产业链,开始从垃圾堆里挖掘新商机。
 
  布局产业链形态渐成型
 
  根据上海的规定,个人混扔垃圾最高将会被罚200元;如果是单位,最高将会被罚5万元。就在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不久,泉州晋江的环保部门便与恒安集团建立了联系。酝酿提前介入垃圾分类工作,把功课做在前面。
 
  “我们在上海的垃圾分类袋已经卖断货了。”恒安集团相关负责人刘集燕说,早在去年,恒安集团旗下的分公司便与上海市容部门建立联系,生产垃圾分类收纳袋,可以说是国内最早介入该领域的日用品企业,后期随着其他企业的跟进,垃圾袋产品的货源会进一步丰富起来。眼下他们已经在布局垃圾箱产品的生产。引进其他国家的成熟产品,改变四个垃圾箱并列的情形,将干湿垃圾放在上部分,下部分则放置可回收垃圾,有效节省空间。
 
  除了恒安集团,一直致力于机械装备制造的群峰智能机械股份公司也正在酝酿制造垃圾分拣处理设备。在此之前,他们也早就涉及垃圾处理产业,制造输出包括道路垃圾清理、垃圾运输、垃圾中转及处理环节的各类机械装备产品。通过主辅分离,还成立了专门输出环保服务的福建省绿洲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承接泉州中心市区的部分街道清扫工作。群峰智能机械董事长徐金山表示,他们的智能环卫车已经投入使用,未来他们还将进一步延伸相关设备制造端,更加关注该产业的未来前景。
 
  泉籍中德环保科技股份公司则在垃圾后端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发力。在垃圾后端处理方面,他们在兰州等城市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园区垃圾分拣方兴未艾
 
  关注垃圾后端处理,泉州与之相关的园区正在发展壮大。在安溪县凤城镇吾都工业园,一座占地4.6亩的大型垃圾分拣中心已建设完成。据介绍,该项目由安溪县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与厦门绿新贸易有限公司联合投资5000万元,成立福建安溪县冠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建设县域垃圾分拣中心,打通垃圾分类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公司从去年6月投产至今,年分拣垃圾达2万多吨,”福建安溪县冠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贤文说,在垃圾分类中,垃圾分拣属于后端,该公司直接将垃圾站、小区等地的垃圾运到公司,再由工人通过全智能化、机械化的分拣设备把垃圾中的废纸和废金属分离出来,打包好后送往泉州玖龙纸业、泉州闽光钢铁等合作公司进行回收利用,生产出纸箱、纸制品和金属,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除了安溪之外,南安也在几年前落地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目前园区入驻的企业主要聚焦废塑料、有色金属铜铝锌等垃圾的处理及回收再利用,通过回收体系将可回收物中转到园区处理,无法处理的垃圾则会运往有加工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不让可回收物流向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当前,以园区为核心,正在逐渐形成产业聚焦区。
 
  建议绿色产业需整体升级
 
  未来这一产业要如何发展?日前,业界相关人士认为,由于此前没有强调垃圾分类的严谨性、普遍性,导致后端处理时流程简单粗暴。未来,随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步推进,将催生包括污水生态处理等相关绿色产业的整体精细化升级。
 
  泉州市碧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炳金认为,近年来,业界大多看到了垃圾分类市场的前景,想介入这一市场,但由于在部分垃圾的回收资质方面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导致企业准入门槛高。据介绍,前两年他们原本想在泉州当地从事废电池收集,却碰到无法办理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的难题。
 
  泉州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会长陈文强认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推进,需要政府部门相应的政策引导,配合法制、媒体宣传、教育等,从而形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评论(0)
还可以输入140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去登录
  • 46危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