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智库 > 危废科技 > 危废知识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分析(三)
更新时间:2018-01-19 15:16:52      来源:Ai环保      浏览量:
一、在CASS工艺设计时应注意些什么,同时出水堰如何设计(负荷取多大比较合适)?同时,在该工艺中,所用到的设备,都有那些,我初次接触该工艺,对所涉及到的设备不太了解,请你多多指教!同时活性污泥如何进行培养驯化,整个工程在调试运行适应注意些什么?如何能实现很高的自控技术。在曝气过程中,那种曝气装置比较好?
 
1.CASS工艺,具体的操作参数要具体分析。
 
2.CASS工艺有点像我们比较了解的SBR工艺,属批次处理范畴。为了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并抑制丝状菌的增生。曝气池前又加设了厌氧和缺氧段。
 
3.设计中应该根据水量和负荷来确定各池的大小及比例。
 
4.出水堰大多由泌水器代替的,保证排水时液面均匀下降。排水量可根据设定的排水时间来确定选择。
 
5.所用到的设备与SBR工艺接近,泌水器和厌缺氧段的潜水式搅拌机要设置的。当然还要一套自动控制装置。
 
6.污泥培养也没有太大的特殊之处,首先接种污泥,24小时闷曝,而后正常曝气(不要过度)先少量排水少量进水,然后逐渐提高进水即可。
 
7.调试和运行过程中要自己总结合理的操控参数,如进水、反应、沉淀、泌水的时间;回流污泥量等。
 
8.曝气装置选择,对曝气头选择应保证沉淀时不堵塞,也可选射流曝气器,搅拌和充氧都比较好,也很少发生堵塞。
 
二、低温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物培养启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OD在500mg/L左右,当地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启动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1.选择处理水水质接近的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要的。
 
2.水温在10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
 
3.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艺如何,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的。
 
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书上都有的,我不多讲了。
 
5.应该注意,启动时连续曝气是必要的,但长期过量曝气是不利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别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6.根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
 
7.进水量的控制需逐渐提高。
 
三、IC反应器在运行时并没有颗粒的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中含有一些悬浮物质或者比较难降解的物质,如果颗粒污泥多了是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那么它是否有后续的工艺呢?
 
1.IC反应器,包括其他类型的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有适用性和使用要求的。
 
2.对COD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的废水,是不太适用此类反应器的。
 
3.厌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极强。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的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较好的去除率的。
 
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过内源呼吸和其他生物的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明显了。
 
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种形式,是必然的。只是大量产生污泥的流出。应给与系统产生了故障有关。
 
6.后续工艺的话,如针对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的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要设沉淀池或过滤池的吧!
 
四、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有脱氮除磷功能。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难满足,该采取什么技术措施呢?
 
1.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这个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高而已。
 
2.反硝化段厌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则很难做到厌氧状态,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
 
3.当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因素,都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彻底。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五、1.一水厂处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节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出水。在培养过程中,该厂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的污泥进行接种。氧化池中BOD为400多。前期进水1200时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进水浓度。
 
1.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对此类废水的去除,各过程控制段都应控制得当。否则处理水时有压力的。
 
1.2投加絮凝剂PAC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的去除率。建议同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会提高的。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的冲击。
 
1.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通过以上方法,提高污水在生物系统内的停留时间,此对去除率的提高有益。
 
1.4如果可以的话请告知现阶段处理水量,接触氧化池容积,溶解氧控制值,接触氧化池生物浓度等参数。
 
1.5PAC+阴离子PAM是比较好的絮凝剂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剂的。脱水机房通常使用阳性的PAM即可。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的PAM。
 
1.6投加浓度各个水厂水质不同,还请自己通过杯瓶小试予以确定。
 
2.现因出水没达标,环保局有异议!不知有无更好的方法即使出水达标(100mg/l)或接近达标,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2.1从你提供的数据:进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的BOD=400mg/L来看,进水中的苯胺类难降解有机物几乎没什么降解。这说明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类物质能力的微生物)还没有形成,所以你的生物处理出水就无法达标。
 
2.2其实缺氧--好氧系统的启动很费时间,如果你接种了相关废水处理的污泥(废水中也含苯胺类),启动时要掌握好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2.3如果能接种到相关废水处理的颗粒污泥可能启动得更快些。
 
2.4现在关键把生物系统正常启动,没有这个前提出水怎能达标。
 
3.另外,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用的絮凝剂用何种较好?一般浓度及投入量是多少?
 
3.1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3.2非常赞同用以上方法检测一下。同时作为水解池效价评定的依据。但现在看来pH值和挥发酸(VFA)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3.3作为系统调试和试运行阶段,环保局应该不会过分强调出水达标。
 
六、我们现在的污泥龄很短,顶多有四天,这个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不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我观察到曝气池的生物沉降性很差,二沉池表面有很多可能是漂泥吧,总之是悬浮状的,所以我们的出水比较浑浊!我刚开始是怀疑是曝气太大破坏了絮凝性,但我们的溶解氧不是很搞啊,设定在1.5,究竟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
 
1.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龄4天的操控,如果进水浓度高,水量大(即污泥负荷高)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污泥负荷不高,如此污泥龄控制是不合理的。
 
2.如果你对各参数的操控理解比较透彻,那么,不论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还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都没有关系。但要和其他参数一起考虑,总结各个情况下的最佳控制点。
 
3.曝气池沉降性差,依据的参数是SV30值,30%以下比较正常,否则应用显微镜检查丝状菌的增殖情况。
 
4.上清液的混浊,多半是污泥负荷较高,导致生物活性增强不易沉降导致。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多量的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比如,侧跳虫,滴虫等常见的快速游动型纤毛虫。此类生物可以直接利用游离的细菌及有机物作为食物源。在负荷高时,游离不易絮凝的细菌增加,为此类生物提供了大量食物源,由此导致大量增生。不易絮凝的细菌和此类原生动物,导致活性污泥沉降变差。机理于此,还请自己体会。
 
5.飘泥产生的原因也很多,空间产生来源考察一下,是池底沉降后又浮上来,还是未沉降到池底就浮上来了呢?颜色,粘度,上浮物显微镜检查都是要检查的。少量产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大量产生,将使出水指标上升,曝气池污泥量减少。
 
6.正常的微生物是不易被曝气所打碎的,即使如此,在二沉池同样,在水切力小的时候可以快速絮凝的。
 
7.溶解氧控制在1.5,是基于成本控制而言,而且是指曝气池出口出水的溶解氧含量,曝气池首端的曝气要经常检测,必须予以保证的,因为,吸附氧化的主要位置就在前2/3的位置,后1/3就应该,为其絮凝做准备,试想,出口过度曝气,其生物活性被动升高,怎么利于二沉池的生物絮凝沉降呢?尤其是污泥老化时,污泥粘度升高,很容易粘附曝气的小气泡而有浮泥,不易沉降。
 
七、我厂是A-A-O工艺,在缺氧段有两台搅拌器,中间用混凝土墙隔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在走廊左右两侧都有浮泥,浮泥没几天就变结实、变干。清理后,过几天就恢复原样了,影响视觉。帮分析一下原因。
 
1.可能是您的搅拌设备搅拌不到位,存在死区!
 
2.或者水力负荷不够。
 
3.浮泥的产生并不会影响你的处理效果。部分流出厌氧区也会在好氧区被打碎的。
 
4.有点感官不好看,但特意处理也无必要的。
 
5.我想运行较好的其他该工艺的污水厂也多有这个现象。
 
八、我们的A/O池今天产生很多泡沫,而且那泡带有很多污泥颗粒。这是为什么呢?昨天晚上我们没给A/O池进水,但有加过面粉。而在二沉池中也有很多污泥上浮上来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1.看来和您投加面粉有关。
 
2.面粉含有大量的淀粉物质,直链淀粉,不易很快分解,由此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
 
3.产生的泡沫多半是您在未进水时,反复曝气,未降解有机物过多时产生的。
 
4.大凡您的AO池产生过多泡沫浮渣会累及二沉池的。
 
5.进水后,过几天应该会好转的。
 
6.为提高底物浓度,投加面粉不是唯一,效果和费用也不合宜的。处理水量不大时,购买工业甲醇或许效价较好!
 
九、含油污水处理的工艺有那些?哪一种工艺的投资低,处理效果好?隔油混凝气浮似乎比较常用!我们现在的工艺是水解酸化+CASS,设计的最大负荷试进水COD1000,但是现在进水经常在1500左右,同时氨氮在150左右,pH值为9.5。现在的现象是出水在250左右,暗淡的处理效果非常的不好,同时污泥散碎,微生物的个体小,SV在99%,出现了严重的膨胀,我因该如何调整运新参数。我们的参数分为曝气、沉淀、滗水、间隔,在一个池子里面间隔进行。
 
1.进水pH=9.5是肯定需要调整的,否则对微生物不利。
 
2.进水底物浓度超过设计标准,但处理水量不知是否也超负荷了呢?!如果处理水量只有设计处理水量的70%的话,应该还不会超过设计负荷的。
 
3.高负荷运行,通常认为不会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发生,如果污泥回流入水解酸化池,回流量能够保证,那,更加不会有丝状菌的膨胀发生了。
 
4.还请检查曝气的分布是否均匀,有无死角,此也可能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原因。
 
5.如果您处理的是工业废水,成分单一的话,产生丝状菌膨胀可能比较难避免的。
 
6.我想通过充分发挥水解池的作用,阶段缺氧,应该抑制丝状菌有利。
 
7.B/C比不知如何,这可能是您出水超标的一个原因,还请尽量提升该值。
 
8.氨氮的去除还请根据缺氧效果、底物是否充作处考虑,因为我不知道您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无法做出更深的判断了。
 
十、我们水厂是间歇进水的,而且目前只是一级处理,我想问一下您,在初沉池取出水水样作化验,还需要考虑初沉池的停留时间?如果不考虑,那们取水样最佳的地点和时间怎么选择?
 
1.阶段性检测结果是为阶段性操作提供依据的。
 
2.没有必要去考虑停留时间。
 
3.数据的采集要善于统计总结,最后指导生产工作。
 
4.取样位置通常是初沉池出水汇集后的出口处。
评论(0)
还可以输入140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去登录
  • 46危废